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杜育华, 崔兵, 陈靓
    2025, 18(4): 447-460.
    中国联通混改是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改革经验对同类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协同学相变理论,对中国联通混改事件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联通混改后企业绩效提升不够显著,根源在于决定企业系统相变的环境参数没有发生变化,即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三个公司权力主体在混改前后始终由国有股东控制。第二,国有股东在混改中必须向民营战略投资者让渡上述三大权力主体中至少一个的控制权,才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基于中国联通的混改经验,综合考虑国企分类改革思路及民营战略投资者所属行业特点和比较优势,构建国企混改的三种公司权力配置模式,即部分经营权民营化、完整经营权民营化和彻底民营化,以期为深化国企混改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模式借鉴。
  • 熊艳, 王靖雯
    2024, 17(6): 968-985.
    以中国平安为例,探究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的动因及后果,试图揭示逐利动机的 民营上市公司能否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义利合一”。研究发现:(1)中国平安的扶贫模式涵 盖产业扶贫、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改善保 险行业形象的利他动因,更多的是享受税收优惠、维系政企关系、完善ESG体系、布局金融 科技和布局医疗科技的利己动因。(2)中国平安在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利他行为的同时,实 现了积极的利己后果。一是积累声誉资本,包括获得扶贫奖项、提升ESG评级、吸引国际 资本;二是获取政治资源,扶贫后政府补助增加、政企合作加深、税负水平降低;三是推动产 业布局,参与扶贫的核心平台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业绩显著提升。研究结论从利己和利 他的视角丰富了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动因与后果的研究,可为企业将精准扶贫与公司战 略有机结合、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魏成龙, 袁明硕
    2025, 18(4): 535-546.
    机构投资者内幕交易、市场操纵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沉疴痼疾,对其行为根源的探究 可以为系统规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整合制度失范理论和情境行动理论,构建了“制度-情境-行动”跨层分析框架,应用多案例研究剖析了上述犯罪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新集体主义+金钱崇拜”文化取向、资本要素配置结构性约束、行政干预市场运行等宏观文 化、经济、政治制度失范,引致了中观犯罪情境中机构投资者的攀比心理、赌徒心理、侥幸心 理倾向和客观犯因性即时环境,包括资本市场震荡波动、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市场投机氛围 浓厚、信息高度不对称、绩效考评唯业绩论、监管俘获异化保护,进而影响了机构投资者微 观行动认知选择过程;情境中的犯因性暴露导致犯罪动机(金钱诱惑或获取压力)被激发, 机构投资者在道德约束微弱、犯罪收益大于成本、内外威慑感知不足的情况下做出犯罪行为 决策,并逐渐形成犯罪行为惯性。机构投资者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行为规制,要借力于国家重 大战略部署和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改革,长期上注重对制度失范的修正,中期上着力消除即 时环境的犯因性特征,短期上要强化内外威慑、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和犯罪惯性的养成。
  • 宋丹霞, 施 然
    2025, 18(4): 461-477.
    在VUCA特征日益显著的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数字韧性成为企业 应对变化、实现增长的关键。基于“认知-行动-能力”逻辑,以广州亿尚家居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动态环境下管理认知对企业数字韧性培育机制的驱动作用及数字韧性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第一,管理者对动态环境的认知和解读是企业构建数字韧性的内在驱动力 和起始点,经历了从数字需求探索型管理认知到数字技术赋能型管理认知再到数字生态创新型管理认知的持续迭代;第二,组织采取资源拼凑、资源编排和资源协奏等与管理认知相 匹配的资源行动构建企业数字能力,并实现由数字机会感知能力到数字机会把握能力再到 数字创新变革能力的进阶,为企业成功培育数字韧性提供强大支撑;第三,资源行动和数字 能力构建是企业培育数字韧性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促进数字韧性经历由韧性激活到韧 性形成再到韧性强化的更迭。研究结果为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依托管理认知构建数字韧性、维系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苏慧文, 苏睿
    2025, 18(2): 161-174.
    在知识型员工为主导的背景下,传统的外源式激励已经失效,建立内源式激励更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从结构授权赋能视角出发,对韩都衣舍的阿米巴模式开展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1)在阿米巴模式导入阶段,企业基于资源、信息、支持、机会和权力五个赋能要素设计结构授权赋能制度,推动个体由员工角色向经营者角色转型;(2)在阿米巴模式运营阶段,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赋能流程模块,通过信息化系统搭建及平台固化,实现结构授权赋能的常态化落地;(3)在阿米巴模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赋能模式依次经历了从个体赋能到系统赋能再到生态赋能的演进,支撑企业组织定位的转型升级。研究结论阐释了阿米巴模式结构授权赋能的关键特征和逻辑模型,对传统企业激励转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朱晓腾, 葛世伦, 王念新
    2024, 17(6): 986-1005.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之举。现有研究已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但尚缺乏对转型动态过程的整体性路径分析。基于奥迪数字化转型案例,从资源行动理论视角出发,刻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转型机理和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遵循“探索—成长—深化”的阶段式演变逻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受资源情境约束和战略导向影响,企业的资源行动呈现出从资源拼凑、资源编排到资源协奏的演化趋势;企业资源行动的演化使企业商业模式完成从“供应者商业模式”到“数字平台商业模式”再到“数字生态系统商业模式”的迭代。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邓伟升, 林克飚, 常玉
    2025, 18(4): 492-505.
    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革,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行业信任危机下的品牌突围日渐成为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以“三聚氰胺事件”为研究背景,基于飞鹤乳业2008—2025年的品牌发展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品牌管理相关理论知识,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解析行业信任危机下的品牌突围路径及其内在机制,以及品牌资产提升逻辑。研究发现:第一, 行业信任危机下品牌突围的关键环节在于危机情境沟通、品牌信任重构和品牌资产提升, 其中,品牌信任重构可以细化为品质信任构建、价值信任重塑与关系信任提升;第二,行业信任危机下品牌突围的底层逻辑表现为“区隔—借势—强化”三阶段的品牌资产提升,并遵 循“质量壁垒感知—品牌美誉度提升—品牌忠诚强化”的过程路径;第三,危机情境沟通涵 盖危机响应、危机顺应、危机适应三个递进层面。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填补行业信任危机下 品牌突围的研究空白,而且对危机情境沟通、品牌信任等理论形成补充,还可以为行业信任 危机下的品牌资产提升提供启发。
  • 李树文, 赵晓笛, 崔 淼, 姚 柱
    2025, 18(4): 547-560.
    为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企业需要将绿色发展纳入创新使命,致力于研发绿色 创新产品,建立全面的绿色创新体系,其中社会型企业承担着关键的责任。而现有突破性 创新研究多集中于重工企业和科创企业,忽略了使命驱动更明显的社会型企业。通过采用 探索式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了创新使命驱动社会型企业实现绿色突破性创新的决策过程。 研究发现:第一,创新使命驱动社会型企业实现绿色突破性创新是企业依据不同决策逻辑 采取行动并依次实现模块突破、板块突破、生态突破的动态过程。第二,随着创新使命从绿 色节能、绿色洁净到绿色安全导向的阶段性更迭,企业决策的效果逻辑表现出从整合现有 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到激活内部主体的“由上到下”逻辑,而因果逻辑则表现出从突显服务 特色、绿色理念制度化到联结外部主体的“由内到外”逻辑,且两种决策逻辑间关系呈现出 “铺垫→嵌入→互补”的动态演变过程。第三,随着阶段更迭,企业实现从模块突破到板块 突破的创新合法性增强,以及到生态突破的创新生态系统化集成。本研究可为社会型企业 如何实现绿色突破性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 简冠群, 康 静
    2025, 18(1): 1-16.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制造业正在迈向体系重构的新阶段,智能制造的影响范围之广和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已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跃迁的新赛道,然而智能制造如何赋能核心企业价值链的耦合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以海尔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结合智能制造和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智能生产、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是破解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价值链耦合机制的重要因素。由此,构建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价值链耦合机制模型,解析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价值链动态演化机理。研究结果有助于统筹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以期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 鲁渤, 王典
    2025, 18(4): 574-582.
    针对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方协同不足、产教信息不对称等难题,通过阐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案例教学法的协同创新理论,提炼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导向的物流管理案例多维互动教学法,从案例开发、教学互动、实践验证和
    反馈优化四个维度来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既契合时代需求又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研究表明:基于“政产学研用”五维动态案例库、“理论-技术-伦理”交融生态课堂、“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贯通实践平台、“需求-供给-反馈”迭代完善机制的案例教
    学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有助于提升物流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 李纯青, 张锦辉
    2025, 18(4): 506-520.
    新兴技术下的客户体验是复杂且动态的,涉及服务生态系统中各方参与者的多阶段 互动。基于涌现理论框架,通过对大唐不夜城的纵向单案例研究,以“参与者主体—参与者 互动—客户体验—客户体验管理”为底层逻辑,系统性、动态性地探究客户体验及客户体验 管理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在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产业环境及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大唐不 夜城历经孕育、演进、成长、成熟四个发展阶段,参与者之间的互动随发展阶段的递进不断 涌现且呈现出临时性、经常性、反应性、反思性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又进一步深化了互动过 程;第二,客户体验随着参与者互动的深入自然涌现,包括享乐体验、实用体验、赋能体验和 精神体验四个维度;第三,客户体验管理随着客户体验需求程度的深入动态发展,表现为独 立式、顺序式、交叉式、网络式四种体验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以指导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 客户体验管理策略,同时也为服务行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 姜忠辉, 王雅楠, 罗均梅, 孟朝月
    2025, 18(4): 561-573.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展 社会创业,成为其履行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模式。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 环境中,关于公司社会创业如何有效创造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并实现可持续成长的问题, 尤其是其如何构建并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理论界尚未给出深入且全面的解答。以海 尔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公司社会创业为例,研究了企业科技向善对公司社会创业竞争优势的 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社会创业的过程是动态复杂的,需要分阶段、分重点完成; 在公司社会创业的不同阶段,企业科技向善可以划分为科技理念向善、科技协同向善与科 技生态向善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企业科技向善推动了资源编排的演化,进而推动公司社 会创业竞争优势从创新优势、社会价值创造优势到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转变。研究结论丰富 和拓展了企业科技向善、资源编排与公司社会创业相关文献,可为公司社会创业发展提供 指导借鉴。
  • 田雪莹, 王译莹, 贾依帛, 曹杰
    2025, 18(4): 478-491.
    组织韧性是社会企业在VUCA情境下维持生存、实现发展及应对危机的核心能力, 多元要素协同提升社会企业组织韧性的复杂影响效果及路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性阐释。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剖析个体、组织和环境层面的7个前因条件对社会企业组织韧性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社会企业组织韧性的形成是多因素协同与耦合的结果;第二,单一因素并非构建组织韧性的必要条件;第三,高组织韧性的组态有3种,非高组织韧性的组态有6种且可归纳为4条路径,两类组织韧性组态路径之间存在因果非对称性关系;第四,合法性、企业家注意力配置与资源拼凑在驱动社会企业构建高组织韧性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缺失政策支持的社会企业能够通过其他条件的替代组 态获得较高的组织韧性。研究结果拓展了组织韧性理论的多维度分析框架,为社会企业稳健发展、持续创造价值提供实践指导。
  • 舒波, 苏芳, 孙艳华
    2025, 18(4): 521-534.
    为应对VUCA时代资源和时间的双重压力,组织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高质量决策。 大数据分析和直觉分析综合决策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如何协调使用大数据分析和直觉 分析进行高质量决策的机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双重加工理论,选择两家典型 电商企业作为案例对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数据分析产生的加工决策和直觉分析产 生的探索决策之间的动态匹配影响组织决策效率。当加工决策和探索决策匹配结果相互 支持时,决策者通过协调策略,主观评估方案可行性,进行复制式行为;当加工决策和探索 决策匹配结果不能相互支持时,决策者通过填充策略,客观评估方案可行性,进行探索式行 为;当二者相悖时,组织会选择放弃决策。通过探索大数据分析和直觉分析对组织决策的 动态协调机制,拓展了双重加工理论的适用情景和边界,对决策者进行组织决策具有启发 和指导意义。
  • 段文譞, 刘俊勇, 周辉,
    2025, 18(2): 255-268.
    通过选取华润三九并购澳诺制药为案例,以分权理论为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投资方在营销、供应链、人员与企业文化等方面赋予被并购企业的自由决策权。研究发现:(1)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决定了其在投后整合中的分权程度。被并购企业在某一维度的能力越强,分权程度也越高,有助于发挥被并购企业的能力与优势,避免因过度管控造成高昂的决策成本。被并购企业能力越弱的维度,获得的分权程度也越低,有助于控制因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代理成本。(2)并购方根据情况动态调整投后整合的强度,对于被并购企业能力较弱的融合维度,其分权程度随着融合程度的提升而逐步降低。(3)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文化融合对于稳定人员与团队,促进后续正式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果填补了产业投资投后整合的研究空白,也可为投资方从长远利益出发、更好地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与赋能提供参考与借鉴。
  • 王仙雅, 黄玲玲, 王瑞霞
    2025, 18(1): 31-42.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企业如何创造可持续价值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哔 哩哔哩为案例企业,运用扎根理论对平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路径进行探索性分析。研 究发现,平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路径具有动态性,包括价值生成和价值延续两个阶段: 在价值生成阶段,平台企业由商业模式主导,创造初始性价值;在价值延续阶段,平台企业 由社会责任主导,创造可持续价值。研究结论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三个层面 揭示了初始性价值和可持续价值的具体内涵和维度差异。 
  • 王晓静, 宁 悦
    2024, 17(6): 862-880.
    基于协同学的理论视角,以海信集团的三阶段研发协同演变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 探讨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遵循“协 同初试—协同探索—协同稳定”三阶段的演化路径,该路径是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积累结 合的过程。在竞争环境和协同战略的共同驱动下,协同主体可以通过资源、信息和技术的 动态融合,助力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技术创新,进而激发企业集团深层次的创新能 力。研究结论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集团实现从行业技术突破到国内技术领先再到国际技 术领先的蜕变。
  • 王科, 刘春婷, 陈翔, 易瑾超, 魏一鸣, 李喆
    2025, 18(3): 295-308.
    深入探索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集成效应及绿色转型潜力,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的碳中和智慧园区为案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制度理论,系统剖析工业园区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及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工业园区在政策规制、市场/社会期望、商业化战略探索三重动因驱动下,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改造与数字化赋能三大核心路径协同推动碳中和进程,依托碳诊断、资源整合、技术创新行动、碳中和认证与价值创造五大关键步骤将碳中和实践落到实处,最终通过商业模式推广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从行动到价值的一体化机制。此外,工业园区碳中和是制度压力与商业动机动态平衡的结果,技术创新是衔接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关键纽带。研究成果丰富了环境社会责任(ECSR)理论与制度理论在绿色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场景,并为我国工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与政策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 陈 锋
    2024, 17(6): 843-861.
    元宇宙生态系统以新质生产力的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复杂适应理论,选择与元宇宙相关的中国上市公司展开价值共富的逻辑分析,对比分析了5个案例企业价值共富演进的逻辑链,系统归纳了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演进逻辑。研究认为,元宇宙生态系统会经历“资源→价值资本→价值产品→价值财富→价值共富”的动态演进逻辑。对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研究可以为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方向。
  • 邵云飞, 罗凯悦, 孔海璞
    2024, 17(6): 898-91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商业模式闭环是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关键目标,然而关注 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构建机理的文献较少。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 研究方法,试图厘清数字化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研究发现: (1)中小制造业企业构建商业模式闭环会经历“单点撬动—服务延伸—场景生态”阶段。 (2)在不同阶段,数字化动态能力“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数字化生态能力” 与商业模式构成组件“生产环节信息化—数据双向反馈—全触点体验优化”需要协同演进。 (3)商业模式构成组件在不同阶段存在交互平衡,渐进形成商业模式闭环,持续为企业创造 价值。研究结果响应了学界关于进一步探究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期待,并可为中小制造 业企业成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指导。
  • 尚勤, 杜鑫雨, 胡芬
    2025, 18(3): 384-401.
    市场化债转股能够优化企业债务结构,解决企业经营困难问题。但市场化债转股对 企业的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有企业。通过选取民营企业远 兴能源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对远兴能源财务绩效 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财务指标对财务绩效综合水平的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市场化债转股能够通过短期内提高远兴能源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但后期受债务管控不严、管理费用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 务绩效水平下降,长期效果不理想。所选取的指标中反映偿债能力、成本费用、营运能力的 指标对财务绩效综合水平的影响较大。
  • 杜媛, 徐慧杰, 陈玥润
    2025, 18(2): 243-254.
    为了探究农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风险控制策略,课题组实地调研了农业龙头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普惠农牧融资担保公司,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从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双维度,贷款申请、贷款使用、贷款收回三阶段剖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与数字化风险控制策略创新。研究发现: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优化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职能分担,并借助“线上大数据+线下走访”的方式创新360°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等数字化风险控制策略,有效控制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据此,建议实行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企业从分化核心企业职能角度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农业经营过程中的大数据不断创新风险控制策略。

  • 何 轩, 王丽菲
    2024, 17(6): 881-897.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中国家族企业的共识,然而现实中家族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 的数字鸿沟,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数字化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动态张力视角,对新希望六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深度剖析家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外部变革张力→内部代际张力→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源于技术人才匮乏的外部变革张力对家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组织内部的权力移交,进而对内部代际张力产生传导作用;(2)源于代际冲突的内部代际张力使组织在变革中面临僵化、失控等风险,未妥善处理甚至可能导致组织衰败,从而反作用于外部变革张力;(3)内外部张力共同作用下,加速了企业内的新老权力移交。不同于预期,新老交替通过增强组织的数字化意愿和数字能力,对数字化转型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新一代高管跨周期管理经验的缺乏,可能降低组织的风险抵御能力,反而阻碍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揭示家族企业数字化 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张力作用机制,可为数字时代家族企业的组织变革与转型提供启示和借鉴。
  •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2024, 17(6): 951-967.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数字技术建立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出现。基于资源 编排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潍柴集团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进 行详细剖析,积极探究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型。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在生成过程中会经历“生成阶段—进阶阶段—完备阶段”,通过不同的内生动因与 外生动因的组合,启动系统的发展程序。(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遵循“成长效应—平 台融合效应—数字生态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3)在数字情境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 资源结构化→数字资源能力化→数字资源利用化”的资源编排过程,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 及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快速演进。最后以数字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创新 生态系统的持续扩容与迭代,逐渐拓展系统边界,形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结论拓展 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资源编排理论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机结 合,丰富了理论内容,对企业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代江虹, 葛京, 韩啸
    2025, 18(1): 17-30.
    继承人在代际传承中的权威构建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高峰的来临变得日益重要。 基于组织烙印理论,从历史角度分析家族企业长期导向下的代际传承问题,关注继承人权 威构建的微观机理,提出代际传承权威构建模型。结果表明:继承人可依据“组织烙印—制 度化—组织制度”构建正式权威,同时凭借“组织烙印—组织惯性—组织认同”和“组织烙 印—组织惯性—组合创业”形成个人权威。研究结论将组织烙印、权威构建和制度化理论 有机结合,深化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权威构建的研究,为家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 理论指导。 
  • 魏淑萍
    2024, 17(6): 1006-1014.
    科技项目是中国主要的创新政策形式之一,厘清政府科技项目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 是回应“创新政策有效性”争议的前提。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对J县依托科技项目促进企业创新的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提炼出创新系统构建机制。基层政府在科技项目申报要求引导下,动员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主体为企业提供稀缺性创新资源,即搭建一个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创新系统,以促进企业创新。创新系统构建机制不是政策制定之初就设计好的作用路径,而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绩考核、项 目问责双重激励机制作用下促成的非预期性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重视基层政府在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加强相关激励机制建设是提高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 贾宁, 尚路, 李东红, 韩思齐
    2025, 18(2): 175-187.
    专精特新为中小企业指明了成长方向,然而现有文献尚未对动态情境下数字技术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过程展开深入研究。基于悖论理论与资源行动理论,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心智医的成长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数字技术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过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企业历经“专业进入—精细扎根—特色扩张—新颖突破”四个阶段逐步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其间悖论要素不断转化,经历“根本悖论—内生悖论—外生悖论—核心悖论”的层层迭代;(2)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链接—数字协同—数字驱动—数字预测”指引相关资源行动,帮助中小企业有效应对悖论,沉淀专精特新能力;(3)基于对悖论要素的识别和对数字技术核心功能的解码,企业的资源行动方式不断升级,采取“创业资源拼凑—利用式资源编排—探索式资源编排—整合式资源编排”的资源行动策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过程模型丰富了悖论和资源行动相关理论,并为中小企业制定管理策略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 单蒙蒙, 朱靖怡, 简瑶玲, 胡安安
    2025, 18(3): 416-431.
    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长期困扰资本市场的痛点问题,违规占用资金 不仅阻碍上市公司发展,还会扰乱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通过以延安必康为例,探究了控 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发现:延安必康控股 股东占用资金的主要动机来自投入实际控制人旗下其他项目和缓解股权质押引发的债务 纠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重要交易的风险评估不足及资金控制相关活动不到位为大 股东资金占用创造了条件;审计机构未有效履责、违法违规惩处成本低也为资金占用提供 便利;控股股东占用资金对短期资本市场反应、财务状况、非财务指标及公司价值造成负面 影响。研究结果可对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加强资金监管等相关内部控制提供借鉴,也可为 外部监管、防范资金占用提供重要参考。
  • 洪 勇, 王 岩, 孙 悦
    2025, 18(1): 105-123.
    本土后发企业如何高效整合并购双方资源以推进创新迭代从而实现技术追赶仍需 深入研究。通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潍柴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从智力资本整合与双 元创新演化的“内外兼修”视角,深入剖析了并购追赶情境下潍柴集团智力资本整合与双元 创新演化路径,明晰了跨国并购后智力资本整合对双元创新演化的作用机制,进而揭示了 本土后发企业跨国并购基于智力资本整合驱动双元创新演化以实现技术追赶的机理。研 究发现:(1)跨国并购追赶情境下,本土后发企业智力资本整合需要随不同追赶阶段情境特 征、挑战因素、资源和能力的变化而动态调整。(2)本土后发企业跨国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 元创新呈现“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并进”的演化态势,且演化过程中伴随着 利用式创新能力与探索式创新能力的动态跃迁。(3)智力资本整合可以发挥“情感多元交 融效应”与“能力差异融合效应”促进利用式创新;发挥“组织惯性突破效应”与“创新要素集 成效应”促进探索式创新;发挥“控制策略转换效应”与“组织资源协调效应”促进双元创新 并进,共同推动企业双元创新行为与能力演化,从而实现技术追赶。研究结论有助于揭开 “并购→追赶”的过程“黑箱”,可为后发企业跨国并购和追赶实践提供参考。 
  • 梁林, 王洁, 段世玉
    2025, 18(3): 324-341.
    组织如何借助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实现组织价值重塑,是组织成功实现长期生 存、发展的关键。通过选择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成功转型的新东方为研究对象,探索了 “双减”政策情境下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研究发现:(1)对 应资源准备、能力发挥和机会衍生三个阶段,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机制作用分别为 资源储备、动力给予和方向把控。(2)伴随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过程,组织韧性发挥 的作用分别是资源冗余→有效识别、活性激活、市场定位→战略转型。(3)伴随组织韧性发 挥作用的过程,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分别是维稳、赋活、优化。最后构建出危 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框架模型,解构了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 的机制及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既补充了危机领导力、组织韧性和组织价值 重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又可为组织韧性作用研究提供新视角。
  • 张培, 王佳奇
    2025, 18(3): 432-446.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领域的赋能型平台,对接入平台的制造业企业怎样赋能以 及赋能作用如何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等问题,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通过对工业互联网平台 赋能一家印刷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展开纵向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工业互联 网平台对接入平台开展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企业具有业务层技术赋能和员工层授权 赋能的跨层次交互影响的赋能作用,技术赋能层面从工具连接赋能到深度应用赋能、再到 功能拓展赋能,其赋能深度不断增加,授权赋能层面从结构赋能拓展到心理赋能,由此引发 其业务活动变革和员工工作行为重塑。(2)工业互联网平台跨层赋能作用下,制造业企业 从业务数字化到流程数字化再到新场景塑造,其商业模式的业务、主体和价值维度相应发 生变化,呈现从新颖型到效率型、再到新颖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龚家凤, 沈烈, 李坤榕
    2025, 18(3): 402-415.
    以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作为案例,对其管理层利用高资本化率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动机和后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持续超水平高资本化率、业绩对其高度依赖、开发 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及研发项目信息披露不明,是推定存在基于研发资本化盈余管理行为 的高盖然性特征;(2)高资本化率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盈余管理的“天然工具”,但企业不同时 期的盈余管理行为呈现异质性;(3)每年研发投入金额均衡,人为提高资本化率进行盈余管 理对首期粉饰的业绩水平影响极大,后期由于“圆谎”效应的存在,“圆谎”动机金额与资本 化金额形成对冲,基于此路径的一般性盈余管理空间缩小;(4)每年研发投入金额高速增 长,人为提高资本化率后,“圆谎”效应相对减弱,基于此路径的一般性盈余管理空间会逐年 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研发资本化在盈余管理中的“圆谎”效应,拓展了动机理论和决策偏 好在资本市场研究中的应用,深化了对人工智能企业财务特性的认识,可为企业治理和监 管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 魏 巍, 王晓钰, 陈 劲,
    2025, 18(1): 74-88.
    随着数字时代平台经济的指数级发展,平台企业成为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贯 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的重要力量。云生态的出现使企业价值网络呈现更开放、更动态的 特征,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新要素,推动创新生态新模式的构建。选择 阿里云科技平台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数字情境下科技平台驱 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新模式。研究发现:(1)科技平台承担支撑者、赋能者和联通者 三种角色。科技平台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基础技术设施和架构,为技术、体系、模式、市场提 供帮助,以数字化赋能企业成长;同时,科技平台也可以连接各参与主体,通过匹配供需,促 进多主体协同发展。(2)科技平台通过平台效应构建宽支撑、放射状技术体系,支撑产业创 新发展;通过云服务贯通创新要素流动过程,提高创新效率;通过横纵向交叉价值链网状循 环促进多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3)科技平台依托云创新生态,纵向推动产业技术架构多 层次革新,横向连接多参与主体,助力数字化转型,通过匹配供需建立跨界合作,支撑横纵 向交叉创新价值网状循环。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在新场景下的应用,提 炼出科技平台利用云服务驱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机制,拓展了平台企业和其他企业 间的立体关系形式,明确了科技平台从底层支撑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参与主体与科技平 台相互赋能提供启示。 
  • 潘燕萍, 巫洁雯, 刘晓斯, 黄文萍
    2025, 18(1): 137-160.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女性创业者通过发挥优秀企业家精神,助力了国家经济 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以企业家榜单中的女性创业者为样本,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方 法,探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环境变迁下女性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演化过程。研究发 现,女性创业者从“边缘”向“主流”融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由自主导向、成长导向、共生导 向与社会导向构成的企业家精神内涵。在政策、市场和社会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女性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合法性协同共演,从“模仿男性”到“突出自我”演进过程中内涵不断传承 和丰富。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情境,以女性视角审视企业家精神,有助于 加深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探讨。 
  • 刘文纲, 王皓月, 郑明赋, 曹学义
    2025, 18(2): 213-228.
    从“千店一面”向“千店千面”转型,并在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同时保障运营效率,是连锁超市企业转型升级的难题。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超市发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基于模块化的连锁超市企业“千店千面”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模块化是实现“千店千面”的重要途径,并遵循“商圈分析—目标客群选择和门店特色定位—模块构建—模块组合—模块调整—模块集成—‘千店千面’”的演化路径。(2)连锁超市企业的模块化过程通常包括“模块构建—模块组合—模块调整”三个阶段。(3)模块集成兼具标准化和差异化双重功能,可以有效化解差异化需求满足和运营效率保障之间的矛盾。(4)模块化在零售领域与制造领域的差异体现在应用范围、操作、路径、运营及规则、效用等方面。研究结果拓展了模块化在零售领域的研究视角,为连锁超市企业向“千店千面”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 左静璇, 许金花
    2025, 18(2): 269-283.
    聚焦中国资本市场,以首个由中小股东积极主义决定上市公司控制权归属的里程碑式事件———浙民投敌意收购ST生化为例,关注中国控制权市场激活和第一大股东控制权需求并存的全新公司治理情境,基于中小股东积极主义研究视角,系统分析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设计、控制权防御过程和控制权防御结果,搭建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有效性理论框架。将控制权防御机制实施后中小股东行权一致性变化作为中小股东积极主义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控制权防御过程中,中小股东行权一致性越高,越易引发控制权防御机制失效;中小股东积极主义主要通过强化舆论监督和提高集体行动参与人数等路径实现,这一过程受公司特征和制度环境制约;中小股东积极主义能够约束第一大股东控制权防御背后隐藏的非防御动机,强化并购后“协同效应”,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长期权益。研究聚焦全新公司治理情境,关注控制权防御机制潜在的非防御动机,探讨提高控制权防御机制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能够丰富公司控制权防御有效性相关理论,提供中小股东积极主义实践经验,补充中国故事的研究视角。
  • 黄昊, 吴恬迅, 王国红, 宋伟
    2025, 18(2): 199-212.
    战略形成对企业识别与把握创业机遇至关重要,创业情境下战略形成的微观基础是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以决策编织理论框架为视角,通过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的典型案例企业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揭示科技新创企业的战略形成过程,构建“管理认知变革—企业生态位演化—战略形成”的跨层次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协同演进,创业者的管理认知存在前摄性,能够影响企业生态位;(2)创业者的管理认知随着企业发展产生变革,以企业生态位演化与管理行动的实施为表征,驱动企业战略形成;
    (3)管理认知变革、企业生态位演化与战略形成呈现出一种连续动态逻辑,战略形成是创业者管理认知向具体管理行动转化的过程。
  • 陆方, 王丽蕊, 王镜淇
    2025, 18(2): 229-242.
    新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动画电影及其IP衍生品的营销和传播方式,如何在众多的内容中脱颖而出并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重要的问题。基于SIVA、AISAS理论模型,以华强方特《熊出没》为研究样本展开案例研究,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动画电影及其IP衍生品在内容要素、口碑广告、衍生品及全渠道营销传播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国产动画电影既要注重内容的创新,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宽营销传播渠道,应用精准营销策略深化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更广阔的营销传播平台,为相关动画电影的营销推广提供新的视野与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动画电影及其IP衍生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
  •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杨琛
    2025, 18(3): 342-356.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创新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形态。如何将数字化理论 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序桥接,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以潍柴集团为主要案 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现存的不同治理机制进行探 索,关注其治理体系的构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四类治 理子体系,即以控制机制为核心的契约子体系、以信任机制为纽带的关系子体系、以效益机 制为抓手的激励子体系和以学习机制为基础的知识子体系;第二,根据功能差异,子体系分 为求稳式治理与求新式治理两类;第三,多种治理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数字创新生态系 统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多种治理模式组合且有主次之分。研究结果揭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内涵,拓展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边界,可为企业的治理实践 提供参考。
  • 贾依帛, 孙缇, 胡芬
    2024, 17(6): 935-950.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充分释放人工智能 的巨大潜力来实现创新目标,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既有企业创 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存在碎片化、知识脉络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应用进程,以及学界与业界对其的认知。通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对1997—2023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在厘清既有研究现状的同时,构建了以“前因—应用过程—支撑因素—结果”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论框架,并重点明晰了人工智能核心功能在不同创新阶段中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议题,旨在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智化发展提供支持。